导读
近日,一篇名为《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长文传遍网络。文中披露了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少年的残忍做法,至今无人被问责等等,着实让人震惊和愤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地区目前有300多家网瘾治疗机构。为什么备受争议的网瘾治疗仍然大行其道?控诉频频,是虐待还是治疗?父母你看不出来?
戒网瘾班多恐怖?被喻“集中营”
“网戒中心里有一间13号治疗室,任何少年少女,无论之前多么不听话,怎样顶撞父母,怎样大声反抗。只要进了那个房间,40分钟后出来就会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百依百顺,声音轻的像蚊子哼,有的甚至当场向父母跪下认错。
疼痛
几个被“治愈”出院的网瘾少年在被问到被电击太阳穴时是什么情形时这样说道。
“就是剧烈的疼痛,然后抽搐。”
“别的孩子一起按住我。”
“那种感觉说不上来,真的经历过了才知道。”
“如果真要说的话,就像是那种特别高频率震动的小锤子一下下打着我的太阳穴,痛不欲生。”
当柴静问起这种“治疗”持续多久时,孩子面无表情冷冷地说道。
“40分钟。”
恐惧
柴静摸进学校里,采访电击治疗学院里的学员。那个接受采访的小女孩大概13,4岁。当被柴静问道愿不愿意留在这里时,小女孩犹豫了一下,然后说愿意。
柴静又问既然电击那么疼,为什么还愿意留在这,小女孩说因为电击是好的,让她觉得清醒。可能是觉得孩子的语气不对,于是记者又问道:
“真的吗?”这时小女孩脸已经涨得通红,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她咬了咬牙,吸了口气。最后依然用平稳的声音回答道:
“我愿意呆在这。”
眼泪止不住,我能感觉到那种恐惧。但我更怕那种恐惧消失,变成麻木,变成认同。
驯服
资料显示,除了电击,他那里还有一整套手段让孩子臣服,包括捆绑,监禁,限制自由,个人崇拜,重复洗脑,消解信任感等。他制定了一共86条规定,没有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定,他们只知道如果违法,立马进13号治疗室接受电击。这些规定具体的包括“说老师坏话”,“和家长说想回家”,“吃巧克力”,“坐杨叔凳子”,“上厕所锁门”等。抽象的诸如“严重心态问题”,“挑战杨叔权威”,“执行力不足”等。而除了这86条规定外,如果“表现不好”,自己的名字后就会被加圈,一旦加到的圈超过五个,学员将进入13治疗室进行电击。
以上列举的只是其冰山一角……治疗还是虐待?触目惊心!
电击孩子治网瘾?到底是谁病了?
在媒体的报道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被家长逼着、骗着来治网瘾,有人不肯就范,就被强行扭送到这里,用绳子捆着,打断腿的,连警车送去的奇葩方式都有,有的甚至被家长下药迷晕。
由此,在批判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惜以对孩子造成永久性伤害为代价医疗机制的同时,网友们也开始批评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希望孩子变成温顺的动物的家长们。
以下是柴静09年在采访戒网瘾治疗院时,用了一串提问带来的一次次举手,没有一句别的语言,给家长和观众带来了深刻的震撼。
部分网友评论
小毛杨:当父母不需要上岗考试,不需要职业资格证,对孩子是最大的不公平。父母生孩子以前放肆玩,生完孩子继续浪,反正孩子都生了怕啥?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出问题以后又胡乱丢给杨永信这样的人。在中国,杨永信永远都不会缺顾客,真的。
白霂秋:我上网查了查,发现过电的方法,是用来治精神病的!家长们,你们还要把孩子送去杨永信那里过电?你们还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精神病对待?最无人性的,不是杨永信,而是把孩子送去戒网瘾的家长们。
仙女幽幽:看了柴静采访杨永信的视频《网瘾之戒》,才了解到原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切只能怪家长的无知,才教育出连自己也无法管教的孩子。
纳格兰的一块漂浮的石头:网瘾只不过是一些家长没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能力,而又不肯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找的替罪羊罢了。
扭腰客NY:你以为他们(家长)不明白么?我觉得他们中很多人是心照不宣的。杨永信的戒网瘾学校,还有类似“军事化管理学校”“矫正学校”其实都是一个路子——帮家长生产“孝子”。
雄关漫道0007:中国无数愚昧无知的家长会是杨永信源源不断的客户。一直很讨厌那些只管生不管养的人,害人害己害社会。
W_千紫:杨永信的屹立不倒,关键在于中国还是有那么多的家长认为打游戏是病,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他们宁愿孩子受地狱之苦变得麻木听话。就算法律或者相关部门制裁杨永信,还会有一群家长站出来制止。
在柴静专访杨永信“网瘾之戒”中,也感受到了家长的无奈与无助。
“不知道哪里有办法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不知道所谓的专家是如何治愈自己孩子的网瘾”“不知道这样的治疗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副作用”“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成功率96%--一个不知哪里来的数据。就将孩子送到那里,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祈求专家可以拯救自己的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哪怕父母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明白孩子的心理机制,掌握一点和孩子的沟通方法,一切都会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
网瘾是精神病吗?
网瘾,在五六年前曾是个极为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众多家长眼中它简直就是洪水猛兽。12-18岁的青少年,本身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意识也比较弱化,理解判断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很容易过度依赖网络,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然而,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不仅曾经被像杨永信这样的医生以及广大家长等同于“毒品”之“瘾”,甚至被直接定义为一种“精神病”。
目前国际上对网络成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诊断标准也不统一。
媒体一度竞相报道某某少年连续上网多少天而猝死,随之而来的是“脑残”、抢劫、盗窃等一系列的舆论指控,而这些被指控的90后,由于缺乏相应的自我辩解和表达能力,只能回以言语暴力和被扣上网瘾少年的帽子。
其实对是否上网成瘾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判断:一是主观的心理感受。如果一个人跟有烟瘾一样,老想着上网,不上网心里就很难受,甚至出现某些生理症状,那就是有网瘾了。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几乎很少有人能摆脱这种对网络的依赖了。二是客观结果。也就是上网是不是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是否已经造成了显而易见的不良后果。
整个社会已经互联网化,网络早已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事业的重要部分。一个不会使用互联网的青年人将在这个时代寸步难行,反而有不少沉溺的人利用网络达成了远超别人期望的成就。那么,“网瘾”为何会成为一个极其恶劣的问题被提出?网络可以说是工具性的、被动的,但是接触网络的青少年确是极其特殊的。
网瘾的产生,更多地是源于现实世界的失败以及网络世界的快乐两者共同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应该算不上优秀,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可;同时,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也不会多,不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在学校、社会得不到关注,在家庭又遭到忽视,作为一个孩子,沉浸在网络中寻找虚拟的安慰可能是唯一的方式了。那么,这个时候,是应该怪青少年本身的心智不健全,还是要追究父母在其中教育陪伴的责任?
青少年依赖网络只是表象,而父母在其中对子女心智教育的忽视和无知才是问题所在。然而,一旦孩子出现逆反、暴力等问题,束手无策的父母只能选择最粗糙最差劲的方法,把孩子交给这些机构替自己管教。
孩子的声音,有谁去倾听?
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报道:面对外界对网戒中心“电击”治疗侵犯孩子人权的强烈指责,很多家长激动地回应说:“宁愿送到这里‘电击’,也比让他走进牢房要强!”
电击疗法在医学上称为电休克(或电抽搐)治疗,用电对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生化改变,是一种用于治疗某些严重神经精神疾病的方法,如: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等。不过,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前,医生必须对患者做详细的身体检查,了解有无脑出血、颅内感染、严重癫痫、严重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禁忌症。传统电休克疗法是不打麻醉的,但副作用较大,会引起抽搐、肌肉收缩,或导致肌肉骨骼关节的损伤,因此已被近80%的医院淘汰。值得注意的是,杨永信网戒中心的学员大多是在未麻醉的情况下接受到电击治疗。
所谓的电击疗法事实上不仅可以“治疗”“网瘾”,还可以“治疗”其他任何你看不惯的孩子的行为。被送到网戒中心的几乎全部是父母眼中有问题的孩子。电击其实就类似于家暴,只不过是由父母亲自动手改为了父母送去给别人动手。换了个刽子手而已,受刑者还是一样受刑。会相信电击治疗的家长大概文化程度也不怎么高。电击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惩罚措施强行约束了孩子们的行为,与家长们“不听话就打”的逻辑相同。只不过是披上了一层名为“治疗”的美丽外皮而已。
有很多父母依旧是杨永信的拥趸
据说在舆论压力之下,杨永信已经把电击治疗换成了电脉冲治疗,但是也有“盟友”称电脉冲比电击更加痛苦。家长愿意送,杨永信愿意收,供需两相合,这个市场就会存在。但是,孩子的声音,有谁去倾听?这样的“治疗”,孩子会被“治好”吗?那个听话的、痛哭流涕的孩子,就是你想要的孩子吗?
- 特 别 提 示 -
孩子行为异常、网瘾或者“变坏”可能与家庭因素有关。家长首先要先觉察孩子的行为是否跟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相处方式相关,及时调整,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
文章来源:雷斯林《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北京时间文化频道《电击是治疗还是虐待? 家长明知有错还是这么做》、南方都市报《网瘾电击治疗:叫停七年仍受热捧》、新浪微博、知乎等